我们不是富二代
也不是官二代
或许,曾经一文不名
或许,就在街边开一个小小的摊
但凭着燃烧的激情
我们选择了开始
或许,迎接我们的是摔倒
但是我会99次爬起来
或许,第一百次
就是我们的人生改变的开始
“梦想是什么,梦想就是一种让你感到坚持就是幸福的东西。对于这一个诠释,我拥护不疑。”
大学是一场春梦
当的是建筑师还是画图师
1984年,我出生在皖北一个小镇,2003年考进了华南理工大学建筑系。多年之后我被媒体冠以”学霸“的称号,但其实那时自己的设计水平只在系里排中下游。我从不认为自己有朝一日能成为一个顶尖建筑师,那时也没想过会创业,只是心底希望年老后自己能有间咖啡馆。
比起创业,我更多的时间花在了写作上。在出版自己的第一本书《青春是一场春梦》时,即使没赚到钱却依然很雀跃。因为自己的文字得到关注和认可,因为找到一条建筑师之外我更擅长的道路。但毕业了,我还是按部就班进了一家国企性质的建筑设计院。
大部分的设计项目属于房地产公司,强势的甲方经常让我觉得自己不是在做设计,只是在被一群外行指挥干活。当时设计院的主任比我早入行六七年,年薪大约30-40万,奔波而辛劳。看着他就像看着自己的未来。努力熬一熬,几年后可能就走到那个位置,可是即便熬到了,那种生活也不是我想要的。
不知不觉在设计院待了三年,拿攒下的20万跟人合伙在天河城旁边开了我的第一间店“1930cafe”。很多人觉得开咖啡店一定要很懂咖啡,但直到现在我还对泡咖啡一无所知。其实只要找准地方,注重细节,营造一个舒服的环境,赋予其故事性和生命力,再雇个咖啡师就万事大吉了。把第一家店开在那里,首先因为当时就住在附近,想把它作为自己的精神后花园,其次天河城附近聚集多家公司,白领客流有保障。白天营业主要卖咖啡,到晚上转成主打鸡尾酒的清吧。
在开店前,我对经营管理一无所知,却误打误撞地盈利了。当甩手掌柜的日子很惬意,白天看看书上上网,晚上聊聊天喝喝酒,一年下来就有一笔还不错的收入,跟自己建筑系同学平均年薪差不多。于是,不到一年时间我又复制同样的模式在体育中心周边开了第二家店“1980cafe”。
背包环游太晚 回母校门口做生意
我逐渐放弃设计院的工作,将开店从副业变成主业,日子不亦乐乎。可我深知,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如果持续这样,我觉得自己会停止成长,开始有了危机感。正好台湾对大陆开放研究生申请,我觉得自己该出去看看不一样的世界,于是,抱着读个学位顺便度假的心态去了台湾东海大学。
在身临台湾之前,我列下四个心愿:出一本台湾相关的书,开一间台湾相关的店,来一场台湾环岛旅行,拿一个台湾硕士学位。徒步环岛旅行出发前一天,研究所同学林非往我手心里塞了一张纸,上面写满了他在台湾各县市的亲人的名字和联系电话。叮嘱我说,如果在相应的地方遇到难题可以找这上面的人寻求帮助。这种温情只是一个开端,一路下来,汹涌而来的恩惠和温暖让我多次动容。在台湾我感受到了足够的人情味,这也是我在广州做不打烊书店想要传递的。
一年半的时间,呆在台湾,期间出了三本书,算超额完成;1200公里的环岛旅行也心愿得偿。学位总会有的,剩下的就是开一间台湾相关的店。这个念头还没成形,2014年2月我在广州的第三家店就开张了。新店22cafe选在华南理工大学附近,等于是回到母校做生意。
22cafe有四个股东,另外三个都是我的大学同班同学,俨然我们成了山寨版的中国合伙人。在签下铺子的前一天晚上,我特意看了《中国合伙人》,里面有句台词是:“梦想就是一种让你感到坚持就是幸福的东西。”回到母校和做生意一样重要,缺一不可。我是个有校园情结的人,但毕业几年再走在学校里,感觉自己已经跟这个地方被迫割裂,只是沦为了一个过客和旁观者。借着开店,毕业六年后我又名正言顺地重新走进校园,重新接上地气。
22cafe的店名源于22路公交车,那路公交在五山地区服役59年,在情感上我对它有依恋。开业前我已经知道22cafe必然不会成为给我带来最大利润的那一间店,即便是我投资最多的一间,但它一定会是最有贡献最有精神深度的一间店,这是我爱它的原因。
开第一家不打烊书店
为广州点一盏不熄的灯
改变来得太快太急,仅仅三个月后我就以广州第一家不打烊书店的掌柜身份迅速且高频走进公众的视野。近年实体书店纷纷凋零,大家也都觉得卖书是件赔钱赚吆喝的事,我却逆流而上在体育中心这种高租金地段开了家24小时的书店。有些人对书店抱着期待,有些人是看热闹,有些人则等着我什么时候赔本收拾铺盖走人。
开书店确实是个烧钱的生意,我找了30个股东筹齐120万。众筹时已经打好预防针,书店生意不可能赚到大钱,要做好月亏1-2万的准备。整个七月我的生活都被1200bookshop充斥着,没有专业的团队,很多事情需要我自己亲力亲为。由于缺乏经营书店的经验,书的量和质都距离我的期待有大段距离,这致使我要频频面临一些人的微词。我为此焦虑难眠,时常陷入抓耳挠腮力不从心的局面。而作为一个乐于写字,喜于阅读的人,带着对书的情怀开了一间书店,结果所专注的事变成了卖书。本来只是自己玩一下,开心就行的事,却衍变成了一个任务,要为整个城市交一份不错的答卷。
同时,作为1200bookshop的掌舵手,我被推向了代言人的位置。媒体约访扑面而来,起初一个月,只要带有我的报导我都会搜集来欣喜阅览。现在多了几分从容和疲惫,欣喜褪去,接受采访更多变成一项工作内容。
很多人来1200bookshop第一眼关心的都是这家店如何盈利,仿佛赚钱才是它存在和成功的意义。现实问题是每月租金4万多元,书店月入12万才能不亏本。但对我来说1200bookshop成不成功,现在没有定论,因为没有界定它成功的标准。
我想做的是一家有温情的书店,把我在台湾收获到的温暖反哺给更多人,而不是单纯的售卖商品。比如有一个女孩半夜三点冲进来,因为和男朋友吵架她摔门而去,却发现整座城市没有容身之所。这时候1200bookshop亮着的灯跟免费的沙发收留了她。有些人拖着大行李箱上来,连咖啡都不需要点,就在免费阅读区坐整晚,等待第二天继续行程。
开第二件不打烊书店
大学生团队共同创业
距离1200bookshop开业刚好两个月,我决定要去做广州第二间24小时不打烊书店22bookshop。一直认为,一间好书店是一所好高校的标配,但在华工华农华师暨大聚集的五山连一间知名的书店都没有。我动了改造五山既有咖啡馆的念头,尝试去把一间单纯的咖啡馆转型为一间兼做咖啡的书店。
比起平地建一间书店,转型的成本要低得多。因为书店要面向大学生群体,对我一个已经与校园脱节多年的人显然是个陌生地带。因此这次转型资金以对外股份招募的形式实现,团队建设则全部由大学生组成。筹备转型期间,我听闻购书中心经营多年的红枫叶书店停业的消息,老板张先生因脑溢血去世。我们怀着对独立书店坚守者的敬意,对理想主义的传承,接收了红枫叶书店留下的码洋十万的图书,目前,计划将这些书以全价出清后,利润全部交给书店老板家人。
相信书店不会灭亡
寻找合适的商业空间
现在我们已经有自己既有的经营模式,免费阅读区,沙发客收留,餐饮兼售。1200bookshop平均每晚有20-30人通宵阅读,周五六晚上几近百人。我必须承认自己是个不善于管理的人,两月以来经历了许多酸楚。这年头靠谱的人挺少,我经常半夜回家还要自己列书单,大小事务亲力亲为,加上购书渠道一度不顺畅,为了保证书店各方面的品质非常辛苦。
面对外界种种质疑,我也曾对股东们说,如果有天书店真正亏损严重,我可能会提高店内最低消费的额度,不再设免费阅读区,开始接受预订座位。这种模式已经被我前两家店证明是绝对盈利的,但如果这样做,这家书店就失去原本开办的初衷,变成一个冰冷的商店。所幸1200bookshop已经开始盈利,虽然三分之二的收入来源于咖啡。为了改善出品,我还特地花几万块购买新的咖啡机。
9月26日,22bookshop开始试运营。虽然它是1200bookshop的五山分店,我更愿意让它继续传承22公交车的记忆。我已经做好它会连亏一年的准备,但相信它不会一直亏下去。只要它在高校学生中有了口碑,来年的新生们都会从师兄师姐那里听说有这样一家书店。只要我们坚持做下去,像22路公交车一样,万一不小心也能存在59年,那就也可以变成几代人的记忆。
我对书店的未来还抱有信心,只是还需要时间寻找合适的商业空间。也许两家书店会开发出一些文化周边产品,办一些文化沙龙等等。关于书店未来的走向和我个人,理论上有两个迥异的方向选择,一是做这个书店亲力亲为的掌柜,营造一个小我的世界,每天自己清点和陈列书籍,对每一个客人微笑,听不同人的故事,结交自己喜欢的人,无视一些经济的诱力和客人的不满意,过着近似春暖花开面朝大海般的恬静生活。另一个方向,做一间公司的管理者,设法调整自己与市场接轨,健全规章制度与出入货流程,塑造品牌,抓住时机扩大规模扩张数量,成为业界为人称颂的连锁标兵。对目前的我来说,究竟要偏向哪个方向,我也无法权衡。
文章末尾固定信息
评论